12月8日上午,九成监狱管理分局陈列馆内热闹非凡。离退休老干部来了、老知青也来了,行走在簇然一新的场馆中,看着黑白照片中的茅草房,抚摸着具有年代感的煤油灯,他们喃喃自语道:“变化太大了,真是沧海变桑田呀!”
这一天,对于九成监狱管理分局来说是特殊的日子。60年前,根据安庆地区社会治安情况,第一代九成人围湖造田建立了这座农场监狱。经过几代九成民警职工的励精图治,这片曾经的荒畈沼泽上已经矗立起一座现代化文明监狱,各项工作呈现趋稳向好的强劲态势。
实现连续14年无罪犯脱逃
“你好,随身手提包请存放在储物箱,身上若有手机、打火机,麻烦配合一下,也不能带进去。”12月7日下午,记者来到该单位泊湖监区,现场体验了一把堪比“机场安检”的入监检查。记者在交出了手提包后,还接受了民警手持金属探测器进行的人工复查,“嘀……”竟然几次都未能通过。最后,记者总算在上衣口袋中找到“作祟”的钥匙,才得以入监。
全塑化管理是该单位打造安全稳定场所的一个缩影。据九成监狱管理分局党委书记袁颖介绍,近年来针对农场型监狱“粗放式”管理痕迹,该单位优化民警一日执勤流程,实行监管工作量化考核,制定监狱民警执法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推进监管安全过程管控流程化、规范化、精细化。持续加大技防投入,安装报警联动装置、安检门、生命探测仪等安防设施,自主研发狱情监测系统,提升了安全保障水平。
“建监初期,服刑人员的监舍就是四合院式的茅草房,看管是一大难题。到了晚上,我们民警就搬着板凳坐在四合院大门口,一晚上不能合眼。”退休民警黄雨明看到现在监区内遍布的高清摄像头感慨万分。
一组数据也足以说明变化。60年来,该单位关押点从最多时的49个压缩到现在的5个,终结了服刑人员室外劳动和“以房代墙”的历史。截至11月30日,已实现连续14年2个月无罪犯脱逃。
创新教育改造载体唤良知
最近,九成监狱管理分局马家湖监区服刑人员魏某一到业余时间,就加紧创作一幅刺绣作品《八骏图》。12月7日下午,记者看到这幅长1.8米宽80厘米的刺绣作品已经临近完工,马匹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就在参观者纷纷为作品点赞的时候,记者却了解作品背后竟然有一段令人心酸的故事。魏某的女儿在去年10月因病离世,消息传来,魏某悲痛欲绝,根本不能投入改造。为了安抚魏某,民警建议他参加监区内开设的望江挑花培训班。学习了这门技艺后,魏某渐渐形成一个念头:他要为逝去的女儿绣一幅作品。于是,从今年3月忙到现在,魏某的作品已基本成型。
60年铸新育人,九成监狱管理分局不断创新教育改造载体,积累起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加强特色狱园文化建设,突出“至善”、“至正”、“至仁”等文化主题,打造“一监区一特色”文化品牌;组建民警宣讲团,定期开展传统文化、心理健康、法律法规、时事政策主题宣讲教育;完善教育改造评估体系,应用推广心理矫治技术,实行顽危犯项目化矫治,投资100多万元建成全国监狱系统首家心理矫治智能云平台;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帮扶帮教工作格局,与60个地方司法局(所)实现远程互联互通,常态化开展亲情帮教、送法进监、职业培训、就业推介等活动。这些做法极大地激发了服刑人员改造积极性,一批又一批服刑人员从这里走向新生。
九成精神六十载代代相传
纵观九成监狱管理分局的发展,一种特有的精神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是一代代九成人用心血和智慧凝练而成的“崇法尚德、敬业奉献、求实创新、自强奋进”的九成精神。
退休老干部黄顺枝说,该单位的地理位置是一面临江、三面环湖,是“天然的监狱”,但建监初期条件相当艰苦,民警睡觉都是以地为床。而且这里还是血吸虫重灾区,民警职工中都有人被感染上血吸虫。另外,洪涝灾害时常发生。但九成人以顽强的毅力战胜了这些困难,演绎出了新时代“大禹治水”的传奇。现在监狱条件好了,畅通、宜居、文化、绿色的新九成已展露新姿,新一代九成人没有理由不把九成建设的更好。
老干部的希望正是新一代九成人的庄严承诺。近年来,九成监狱管理分局向政治建警要战斗力,向素质强警要战斗力,向从严治警要战斗力,向从优待警要战斗力,班子队伍整体素质不断增强,先进典型层出不穷。1983年以来,先后受到上级各类表彰的民警职工达818人次,受到省部级以上表彰40人次。
站在6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九成监狱管理分局将紧紧抓住深化监狱体制改革的重要机遇,以打造“一流的理念,一流的管理,一流的队伍,一流的业绩”为目标,继续推进“平安、法治、绿色、文化、美丽”九成建设,开创九成现代化监狱建设新局面。
(郭丽 本报记者 周莹莹)
稿件来源:2017年12月12日 安徽法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