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七夕情人節是哪天?一次弄懂七夕日期、由來、習俗、禁忌

2025年七夕情人節是哪天?一次弄懂七夕日期、由來、習俗、禁忌

七夕習俗七夕習俗1:懸針乞巧也許許多人都曾在宮廷劇中看過宮女們在七夕乞巧的畫面,傳說織女的手藝非常好,因此婦女們會在這一天向織女乞求巧藝。有個較富娛樂性的活動,就是在七月七日上午,拿一碗水暴曬在太陽下,空氣中的微塵會在水面生成一層薄膜。這時候,把平日縫衣或繡花的針投入碗中,當針浮在水面時,需要全神貫注的看著水底的針影,如果呈現的是花朵鳥獸等好看的圖案影子,就表示成功「乞巧」,織女賜給投針的人一根靈巧的繡花針,可以繡出美麗的圖案。如果得到的是槌子,或是沒有具體圖案的話,就代表沒有成功。

七夕習俗2:拜七娘媽另一個七夕的習俗,主要與育兒有關。希望透過祭拜七娘媽祈求小孩順利長大。臺灣祭拜七娘媽的習俗各地略有不同,非常多元。主要可分為廟宇祭祀及民家祭祀。廟宇祭祀如,臺南開隆宮、雲林七星宮、嘉義福濟宮等這些主祀七娘媽的廟宇。自家則是在七夕黃昏的時候在家門口擺香案,準備供品有:麻油雞、麻油飯及甜芋,並各分成7份;以及剪刀、尺、粉餅、口紅、紅絲線,以及花等梳妝用品;另有其他地區的供品為:軟粿(一種中心壓凹的湯圓,傳說是給織女裝眼淚的)、圓仔花(即千日紅,為祈求多子多孫)、雞冠花、茉莉花、樹蘭、胭脂、白粉、雞酒油飯、牲禮、圓鏡,鹿港地區則會準備七娘媽亭,依地區習俗而有不同。另外會準備一盆清水並放上毛巾,祭拜後,焚金紙,並將白粉、胭脂放在屋頂或牆角,象徵留給織女打扮使用。一般會將花朵放進洗面水中,女性長輩會用拜過的洗面水以毛巾為小孩洗臉、擦手,其他家人也要照做。相傳用拜過七娘媽的水洗臉,會像織女一樣漂亮,且可保平安。

Ad七夕習俗3:做十六歲主要是台南地區的成年禮習俗,由於臺灣民間以16歲為成年,相傳始於清朝臺南府西外城「五條港」(今臺南市西區長樂街一帶),原五條港沿埠岸的各進出口行郊,由於碼頭裝卸搬運的勞力中,有許多未滿16歲,領取半薪的童工,因此當地工人家裡孩子年滿16歲時,就會請來工頭及親友一同慶祝,證明孩子已成人,可領取大人的全份工資。所以男孩16歲被認可為長大成為男丁,於此日舉行隆重的典禮。稱「做十六歲」。

通常在幼兒週歲前後,家人會準備香燭、花果、七娘媽亭(紙糊燈座)前往供奉七娘媽的寺廟祈願,並以古錢、銀牌、鎖牌,串紅線為「絭」(音同卷),掛在小孩脖子上,民間稱作神的「契子」,直到16歲成年,在該年七娘媽生這一天取下古錢紅線「脫絭」,並準備麵線、粽子等祭拜物品,以答謝多年來的保佑之恩。

Ad七夕習俗4:拜魁星魁星爺是負責掌管文運的神祇,古時候狀元及第又被稱為「大魁天下」,因此自古以來特別受到讀書人重視,藉此祈求能夠科舉及第。傳說農曆七月初七為魁星爺的生日,過去士人常會相約於七夕之夜,一起置酒宴飲,稱作「魁星宴」,流傳至台灣後,台灣早期的公、私塾學生也會在七月初七當天準備豐盛的祭品,邀請戲台酬神,並設下酒宴,被叫做「魁星會」。台灣的舊俗中,常以羊首及紅蟳作為拜魁星的祭品,以羊有角為解,而蟳形若元,來祈求能考到鄉試的第一名「解元」,演變至今,隨著文化的改變,通常家中有考生的家庭會準備毛筆、糕點、粽子、包子等祭品,以求「高中」、「包中」等吉祥寓意。

七夕習俗5:吃巧果七夕最應景的食品非巧果莫屬了!巧果又稱笑厭兒、果食花樣等,古代女子在乞巧儀式前,會將糖放入鍋中融化,加入麵粉、芝麻等材料攪拌均勻後,放涼並壓模後,再油炸至金黃,製作成一個個精緻又美味的巧果,以作為祭拜織女的祭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