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条目的主題是1976年发生于中国唐山市的地震。关于与「唐山大地震」標題相近或相同的条目,請見「唐山大地震 (消歧義)」。
「唐山地震」重定向至此。关于2020年地震,请见「2020年唐山地震」。
1976年唐山大地震UTC时间双地震: 1976-07-27 19:42:551976-07-28 10:45:36当地日期1976年7月28日当地时间北京时间:03:42:5518:45:36震级第一强震:Ms 7.8级(CEA)[1];MW 7.5级(USGS)[2]第二强震:Ms 7.1级(CEA)[1];MW 7.4级(USGS)[3]震源深度12千米震中第一強震:39°34′12″N 117°58′41″E / 39.570°N 117.978°E / 39.570; 117.978[2]第二強震:39°39′50″N 118°24′04″E / 39.664°N 118.401°E / 39.664; 118.401[3]断层张家口—渤海断裂[4](阿穆尔板块与歐亞大陸板塊边界)影响地区主災區唐山地區,次災區天津市宁河区和汉沽区最大烈度 Ⅺ度(11度)(CSIS,CEA)[1]
唐山大地震是指于協調世界時1976年7月27日-28日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北省唐山市周邊兩次規模7以上的地震。主震於7月27日19時42分54秒(北京時間7月28日03時42分54秒),座標39°34′12″N 117°58′41″E / 39.570°N 117.978°E / 39.570; 117.978(唐山地區豐南縣城西9公里、唐山市中心西南18公里),矩震级7.5级,震源深度23公里;[2]第二次強震於7月28日10時45分35秒(北京時間7月28日18時45分35秒),矩震级7.4级,座標39°39′50″N 118°24′04″E / 39.664°N 118.401°E / 39.664; 118.401(唐山市東礦區的吕家坨矿以西2公里、唐山市中心以東19公里),震源深度26公里。[3]
烈度11(XI)度的災區被夷為平地。1979年以來官方宣布的死者为24万多人(具體的千位數有幾種版本)、重伤164,851人。[5]:415[6]考虑到伤员陆续死亡、失踪者、北京和天津灾区等,唐山大地震中死者至少300,000人。[7][8]
餘震[编辑]
兩次強震(協調世界時27日19時42分54秒和28日10時45分35秒)約15小時之間,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紀錄有14次矩震级4.0-5.5級餘震,主要在天津北郊寧河區與唐山市東郊東礦區,其中第一次在主震25分鐘後(協調世界時27日20時07分14秒),矩震级4.8級。[9]餘震令很多困於倒塌建築物的人、返回建築物取衣物的人喪命。
2020年7月12日唐山發生5.1級地震,唐山市應急管理局稱是1976年的餘震[10]。
地震破坏[编辑]
此章節的時間以東八區時間(UTC+8)為準。
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
地震造成的大规模伤亡和损失主要归咎于地震发生的时间和突然性。唐山地震没有小规模前震,而且发生于当地時間凌晨人们熟睡之时,使得绝大部分人毫无防备,對地震現象也甚不熟悉。
唐山被认为地处地震灾害发生率相对较低的地区。很少建筑拥有较高抗震级别,而且整个城市位于相对不稳定的冲积土之上。地震摧毁了方圆6至8公里的地区。许多第一次地震的幸存者由于深陷废墟之中,丧生于15小时后的7.1级余震。之后还有数次5.0至5.5级余震。在地震中,唐山78%的工业建筑、93%的居民建筑、80%的水泵站以及14%的下水管道遭到毁坏或严重损坏。
地震波及唐山地區附近许多地区,秦皇岛和天津宁河区和汉沽区遭受部分损失,距震中140公里的北京也有少量建筑受损。在如西安般遥远的城市甚至都有震感。當時身患重病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已動彈不得,由警衛緊急移至安全區域。由於通訊设备被毁,地震的具体灾情是由唐山市派专人駕車(救護車)到北京市通知国务院的。[11]
地震还直接破坏了唐山周边的铁路运输。
1976年7月28日3时14分,锦州铁路局锦州铁路分局山海关机务段的东方红1型内燃机车,双机重联牵引由齐齐哈尔站开往北京站的40次特快旅客列车,当列车运行至七滦铁路唐坊站至胥各庄站间上行线K248+550处(距离唐山市约15公里),震度达7.8级的唐山大地震突然来袭,强烈震动和路基变形使正在行驶中的40次列车脱轨,造成一辆行李车颠覆、七辆客车脱轨,所幸没有人员伤亡。其中一台机车因燃油泄漏而起火,列车长立即组织旅客进行灭火,在共同努力下成功将火扑灭。车上800多名旅客和47名乘务人员在荒野被困三天之后安全撤离[12]。
1976年7月28日3时06分,锦州铁路局锦州铁路分局山海关机务段的NY7型0017号机车,牵引由济宁站开往三棵树站的117次直通旅客快车从天津站正点出发。3时42分,当列车以100千米/小时的速度运行至津山铁路北塘站至茶淀站间的下行线K201+600处时,火车司机发现前方信号机灯柱正在摇晃,同时感到机车剧烈地左右摇晃,并看见前方东南方向地平线出现大面积蓝色闪光,立即意识到是地震光,判定地震即将来临,随即对列车施行紧急制动,在制动过程中唐山大地震发生,强烈震动和路基变形使得117次旅客列车脱轨,造成七辆客车脱轨,压坏钢筋混凝土轨枕370根,所幸当时车速经过紧急制动已经降至很低,担当列车乘务的济哈第五包乘组全体人员和全列车740余名旅客没有伤亡,全部获救[13][14][15]。
1976年7月27日23时44分,锦州铁路局锦州铁路分局山海关机务段的东方红1型内燃机车,双机重联牵引由北京站开往大连站的129次直快旅客列车从北京站正点出发。次日(7月28日)3时41分,当列车以93千米/小时的速度运行至七滦铁路古冶站前时,火车司机发现车头前方地平线突然出现大面积蓝色闪光,并在夜空中留下三朵蘑菇状烟雾,立即意识到这是地光,判定地震即将来临,随即对列车施行紧急制动,在制动过程中唐山大地震发生,所幸当时车速经过紧急制动已经降至很低,最终列车在一处被地震震断的铁路桥前100米处停了下来,没有造成人员伤亡,这也是129次直快旅客列车继1975年2月4日经历过海城大地震后第二次经历地震[16]。
损失情況[编辑]
因為唐山大地震而成為孤兒的人數有4204人,龐大的人數令災後重建更困難。另有16.4萬人重傷[17],7200個家庭全家在地震中死亡,4204人成為孤兒。唐山市委第一书记李悦农、市委代理第一书记牛勇等十名地市领导在地震死亡。
地震破壞範圍超過3萬平方公里。造成242,769人死亡,164,851人重傷,倒塌民房530萬間,直接經濟損失54億元[17]
[18],为中国有记录至今第二多人死亡的地震,仅次于1556年嘉靖大地震。
死亡数[编辑]
伤亡主要归咎于地震发生於凌晨熟睡時分,而且第一次7級地震前没有前震,使大部分居民毫无防备。
主流统计[编辑]
1976年8月25日,唐山市革命委员会內部傳閱的第一份灾情汇总“唐山地区所属市县共计死亡261,000人,震亡率为3.7%。唐山市区死亡191,000人,市区震亡率远高于县城”,1976年9月22日唐山市另一份內部傳閱的灾情汇总指263,299人死亡、17,599人下落不明。[7]
官方遲遲沒公开傷亡數,地震三年后,在1979年11月22日第一次全国地震工作会议暨中国地震学会成立大会,会上內部通傳“总共死亡24万2000多人,重伤16万4000多人”,經新華社記者爭取,大会秘書長兼中國地震局科研處處長批准新华社公开报导。[19][20][11]1979年官方宣布的死亡数沒有解釋外地治傷後“未歸”如何被統計,例如唐山地区共有167439名重伤员,其中近10万人被转到外地医治,只有88230人治愈返回,其余79209人去向不明;也沒解釋唐山市革委會汇总唐山死亡数26余万(不包括京、津)为何不被采用。[7]考量到伤员陆续死亡、失踪者、北京和天津灾情、統計誤差,地震死者至少有300,000人。[7][8]
官方宣布死者24多万的具體千位數有幾個版本。例如:1982年中国地震出版社《地球的震撼:二十年来大地震震害选介》指242,769人死,重伤164851人[21]。1988年中国地震局的六位成员編譯的英文书[6]及1999年《唐山市志》[5]:415指242,419人死,164,581人重伤,至少36万人轻伤。2008年中国地震局郭安宁编著的《中国唐山大地震》给出了242,669人和242,469人两个死亡数[22]。2008年建成的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记录了罹难者名单,截至2017年7月,纪念墙登记的遇难者数字更新为246,465人[23]。
河北省內的官方傷亡数在1979年12月18日由河北省革委会給出,“唐山市区的死亡人口被确定为135,919,重伤81,630人;唐山市及唐山地区各县(包含流动人口)死亡人数为217,495人,重伤142,366人”。[7][8]
其他估算[编辑]
由于官方在3年後才公开伤亡数,期間外界有各種估算。[19][20]
乔治·帕拉拉斯-卡拉扬尼斯博士在地震后几天根据类似规模的嘉靖大地震,向合众国际社(UPI)估算“70万至75万”的死亡人数[24]。帕拉拉斯-卡拉扬尼斯现在的网站页面[25]只说“相当准确地估计至少有65万5千人死亡”,而没有提及这个估计是由谁做出的。
1976年8月,中华民国政府宣布,根据他们在中国大陆特工的情报,地震死亡人数超过10万,约有90万人受伤。他们还报告称“唐山几乎所有建筑物都被夷为平地”,而天津80%的住宅和建筑物“遭受一定程度的损害”[26]。1977年1月,中华民国情报部门发布了一份文件,称是去年8月6日在中国共产党河北省委员会和河北省革命委员会举行的救灾工作紧急会议上提出的[27]。该文件显示,“在唐山市区、丰南区等重灾区,死亡人数为655,237人,约有7万9千人受重伤,约70万人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28][18]
政治局面[编辑]
唐山大地震发生之时,正值毛泽东病危及文化大革命末期,政治局面已经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但是仍然尽全力集中全国力量进行救灾。在通讯极度落后的条件下,中国人民解放军赴灾区并动员全国的医疗资源进行救援。
当时中国虽然立即展開救灾工作,但当时以“自力更生”为名,拒绝国际援助[29][30]。
当时主管全国意识形态的四人帮成员兼中央政治局委员姚文元甚至说:“不能拿救灾压批邓,唐山大地震才死了几十万人,有什么了不起?批邓是全国八亿人的事。”[31]
重建[编辑]
震后第10天,国务院就派出工作组进行重建唐山的规划。1978年2月,国务院下达了唐山重建的文件。1979年,唐山市的大规模恢复建设全面展开,在来自全国的十万建设大军五十三个援建单位云集唐山。国家建委、国务院唐山地震救灾重建指挥部发起了“学邯二”运动[32],邯郸市第二建筑公司2800多职工仅占唐山重建的建筑大军的五十分之一,参加建设了24号小区(震后第一个居民住宅小区),25号小区,49、51、52号小区,大庆10号小区,唐山抗震纪念馆,西南交大唐山分校,唐山冷库等建筑工程,建筑面积占唐山市恢复建设初期总规划的十分之一,创造了“住宅小区配套建设及单方造价包干”等科学管理体制,为建筑行业提高企业综合效益闯出了一条新路,工程优良率95%,至1986年在唐山重建中八年完成建安产值2.2亿元,竣工房屋129万平方米。1981年11月4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总书记胡耀邦来唐山视察,给予邯二干部职工高度的评价和热情的赞扬,称赞他们“发扬国家主人翁精神搞四化建设,把国家利益看成同自己的命运息息相关,这是真正有工人阶级觉悟的表现”、“是全国近千万建筑工人的好榜样”、“为全国工人阶级争了光”、“是全国最先进的建筑施工单位”[33]。1990年,唐山被授予"联合国人居荣誉奖",成为中国第一个荣获该奖的城市。
纪念[编辑]
唐山抗震纪念碑
纪念唐山大地震的天津市抗震纪念碑
1985年国务院批准唐山保留7处地震遗址(見唐山大地震遗址),後來有2處拆除。[34]
文藝作品[编辑]
文學作品[编辑]
1986年:《唐山大地震》,錢鋼的報告文學
因其序言《我和我的唐山》被選為香港中學會考中國語文課的範文,而廣為香港人認識。
2006年:《唐山警世录─七‧二八大地震漏报始末》,张庆洲的报告文学,ISBN 7-208-06038-X
2010年:《唐山大地震》,關仁山、王家惠著,新世界出版社6月初版,ISBN 9787510409370
2013年:《唐山大地震》,張翎著,廣東花城出版社1月初版,ISBN 9787536066380
影視作品[编辑]
1979年:《蓝光闪过之后》,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
2009年:《掩埋》,反映唐山大地震防震前后
2010年:《唐山大地震》,冯小刚导演电影
2013年:《唐山大地震》,姚曉峰导演电視劇,2010年电影的电视剧版本
2018年:《那座城这家人》,邵警辉导演电视剧
2024年:《出入平安》,刘江江導演電影[前往imdb]
参见[编辑]
地震列表
唐山大地震遗址
唐山抗震纪念碑
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
天津市抗震纪念碑
海城大地震
2020年唐山地震
中国其他重大的地震
1556年嘉靖大地震
1920年海原大地震
2008年汶川大地震
1975年8月河南“75·8”水库溃坝
参考文献[编辑]
引用[编辑]
^ 1.0 1.1 1.2 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 (编). 中国近代地震目录.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282,293. ISBN 7-5046-2720-8.
^ 2.0 2.1 2.2 M 7.5 - Tianjin-Hebei border region, China; 1976-07-27 19:42:54 (UTC); 39.570°N 117.978°E; 23.0 km depth. 美國地質調查局官方網站. [2023-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7).
^ 3.0 3.1 3.2 M 7.4 - Hebei, China; 1976-07-28 10:45:35 (UTC);39.664°N 118.401°E;26.0 km depth. 美國地質調查局官方網站. [2020-1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9).
^ 断裂带:地震的“老巢”. cas.cn. 2022-09-19 [2023-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25).
^ 5.0 5.1 河北省唐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唐山市志·第一卷. 北京: 方志出版社. 1999. ISBN 7-80122-545-7.
^ 6.0 6.1 Chen, Yong; Tsoi, Kam-Ling; Chen, Feibi; Gao, Zhenhuan; Zou, Qijia; Chen, Zhangli (编). The Great Tangshan Earthquake of 1976: An Anatomy of Disaster. Oxford: Pergamon Press. : 57–58. ISBN 0-08-034875-0. According to official projection, in the Tangshan region (an area covering 110 km² with Tangshan city as its center) the number of deaths resulting from the earthquake amounted to 242,419; 164,581 cases of severe injury were reported and over 360,000 people suffered slight injury. 含有內容需登入查看的頁面 (link)
^ 7.0 7.1 7.2 7.3 7.4 王瓒玮. 唐山大地震四十年:反思与“记忆”. 东方历史评论. 2016-07-28 [2023-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03). 又刊於:王瓒玮. 唐山大地震40年:从死亡人数到天灾还是人祸仍是一地鸡毛. 界面新闻. 2016-07-28 [2019-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5).
^ 8.0 8.1 8.2 夏明方. 家庭的解体与重生:历史视野下的唐山大地震. 文明的“双相”——灾害与历史的缠绕.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79 [2023-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30).
^ M 4.8 - 3 km NE of Beihuaidian, China1976-07-27 20:07:15 (UTC) 39.282°N 117.590°E 33.0 km depth. 美國地質調查局官方網站. [2023-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05).
^ 唐山市當局稱今早5.1級地震屬1976年大地震餘震 - RTHK. [2020-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7) (中文(臺灣)).
^ 11.0 11.1 李玉林:飞车进京向中南海报告唐山地震. 燕赵都市报. 2006-07-07 [2008-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7).
^ 河北省唐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唐山市志 (第一卷). 北京市: 方志出版社. 1999: 413-414. ISBN 9787801225450.
^ 凤凰资讯. 唐山大地震 第四章 在另一世界里. 凤凰网. 2008-05-13 [2022-0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7).
^ 杨传忠. 济哈绿皮车退役变中国红 留下一串闯关东故事. 大众网-齐鲁晚报. 2011-01-26 [2022-0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7).
^ 王景明. 华北地震灾害与对策. 北京市: 地震出版社. 1993. ISBN 7502808493.
^ 冷宝存. 唐山地震亲历记(北京-大连129次列车). 中国档案. 2006, (7): 16–17.
^ 17.0 17.1 Stoltman, Joseph P. Lidstone, John. Dechano, M. Lisa. [2004] (2004).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Natural Disasters. Springer publishing. ISBN 1-4020-2850-4
^ 18.0 18.1 neic.usgs.gov. [2008-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12-29).
^ 19.0 19.1 徐学江. 唐山地震死亡人数是如何公布的. 人民网. 2006-07-28 [2019-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07).
^ 20.0 20.1 新华社. 一九七六年 唐山地震死亡二十四万多人. 人民日报. 1979-11-23.
^ 林泉. 地球的震撼:二十年来大地震震害选介. 北京: 中国地震出版社. 1982: 95. 这次地震灾难中,据唐山、天津、北京地区的累计,夺去了242769人的生命,重伤164851人。
^ 郭安宁. 中国唐山大地震. 西安: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408, 410. ISBN 978-7-5369-4501-2.
^ 唐山地震纪念墙上的新名字:每个名字,都是一块墓碑. 新华网. 2017-07-29 [2019-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07).
^ Spignesi (2005,第47–48頁) quotes from a geocities.com webpage of "Dr. George" that is no longer available. Spignesi quotes Pararas-Carayannis as saying that, in the 1556 earthquake, "in some counties the average death toll was 60 percent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and that it was reasonable to expect a similar proportion of deaths at Tangshan since the magnitudes were similar (assuming that the intensity of ground-shaking was also similar), and "since construction standards for this rural area had not changed significantly" (Spignesi 2005,第47–48頁). However, that premise is false: the large death toll in Shaanxi (Shensi) has been attributed to the yaodong style of construction peculiar to that region, where rooms, and entire buildings, are carved out of a thick layer of soft sediments (loess) that blankets the region, leaving walls of weak material similar to adobe to support the roof (Golany 1992,第7,1頁).
^ The China Earthquake of 1976, [18 July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6) .
^ UPI: Pacific Stars and Stripes, 7 August 1976, p. 11.
^ UPI: reported in The Redlands (California) Daily Facts, 5 January 1977, p. 5.
^ Quake Toll in China Put at 655,000 In Report Said to Come From Area. The New York Times. 1977-01-05 [2019-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7).
^ Spence, Jonathan. [1991] (1991). 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 W. W. Norton & Company. ISBN 0-393-30780-8
^ 田春玲. 唐山大地震40周年 金大陆:我们正在抢救大地震的历史. 澎湃新闻. 2022-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3).
^ Palmer, p. 189, quoting from Jiaqi Yan,Gao Gao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D.W.Y. Kwok., Turbulent Decade a History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6), p. 514.
^ 词条《全国学“邯二”》,出处:《邯郸辞典》,科学普及出版社,第366页(
^ 黄志强:“邯二”唐山不会忘记,凤凰新闻,2020/07/16. [2021-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2).
^ 张元芳; 任栋; 陈珊. 海原地震遗迹(宁夏段)保护现状及保护方式讨论. 地震工程学报. 2020, 42 (5) [2021-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5).
来源[编辑]
其他主要參考:
《一九七六年唐山地震》,國家地震局編輯組 編,地震出版社1982年8月初版
《唐山大地震》,錢鋼 著,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86年4月初版,香港新秀出版社1986年8月初版
《唐山大地震》,錢鋼 著,香港中華書局1996年7月初版,ISBN 962-231-872-X
《唐山大地震》(增訂圖文本),錢鋼 著,香港中華書局2004年11月初版,ISBN 962-8820-60-5
《唐山大地震(三十周年紀念版)》,錢鋼 著,當代中國出版社2005年5月初版,ISBN 7-80170-385-5
《唐山警世錄:七‧二八大地震漏報始末》張慶洲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初版,ISBN 7-208-06038-X 本書因揭露地震漏報事宜,在唐山大地震30周年前夕遭中宣部封殺,餘刊禁止銷售。
《唐山警世錄:七‧二八大地震漏報始末》張慶洲 著,香港星克爾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8月初版,ISBN 988-98295-7-6
《唐山大地震親歷記》馮驥才、陳建功著,團結出版社2001年3月初版,ISBN 7-105-03139-5
《四天四夜:唐山大地震之九死一生》李潤平 著,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6年3月初版,ISBN 7-81078-645-8
《真相終見天日》胡化 著,載於明報月刊2006年7月號。
《我們為甚麼未能預報唐山地震》原國家地震局副局長查志元著,載於明報月刊2006年8月號。
《正視歷史是最好的紀念─唐山地震臨震漏報事件之我見》錢鋼 著,出處同上。
《唐山大地震》(特別增訂本),錢鋼 著,香港中華書局2008年10月初版,ISBN 978-962-231-045-2
《從失學少年到太空科學家:劉漢壽回憶錄》- 第15章、衛星漏報中國唐山大地震之歷史真相,作者:劉漢壽,出版社:秀威資訊,出版日期:2010年5月1日,ISBN 9789862214404
Spignesi, Stephen J., Chapter 15: The 1976 Tangshan, China, Earthquake, Catastrophe!: The 100 Greatest Disasters of All Time, 2005 [2019-02-06], ISBN 978-0-8065-2558-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5) .
Golany, Gideon S., Chinese Earth-Sheltered Dwellings: Indigenous Lessons for Modern Urban Design,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2, ISBN 978-0-8248-1369-7 .
外部連結[编辑]
唐山大地震30周年新聞集,新浪网(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新京報
唐山大地震照片集
唐山大地震死亡24多萬是「三分天災,七分人禍」(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5年9月29日《中國新聞周刊》
唐山大地震死亡人數為何三年後才允許報道?(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沈正賦 著,2005年8月10日《中國新聞周刊》
《唐山大地震後30年:中國接受救災外援的歷程》,2006年7月21日《世界知識》雜誌
《唐山大地震27周年紀念冊》新浪文化《視覺》第4期,2003年7月29日
《黑色的夢魘:一九七六年唐山大地震紀念冊》,中華網文史,2005年6月28日
大地震背后的真相(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唐山大地震(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河北省唐山7.8级地震》,张肇诚 罗咏生 郑大林,《中国震例(1976-1980)》(地震出版社,1990,ISBN 7-5028-0352-1)
《唐山大地震的前因後果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蔡義本,《科學月刊》1976年第7卷第9期
查论编中国大陆地震20世纪以前
夏帝發七年 山東泰山
前186年 甘肅武都
512年 山西原平-代縣
1067年 广东潮州
1119年 前郭卡拉木
1290年 内蒙古直隶
1303年 山西洪洞-趙城
1306年 宁夏固原开城
1515年 云南北胜
1536年 四川西昌(英语:1536 Xichang earthquake)
1556年 陕西华县
1597年 长白山
1600年 广东南澳
1604年 福建泉州
1605年 广东瓊山
1622年 宁夏固原北
1668年 山东郯城
1679年 河北三河-北京平谷
1709年 宁夏中卫(英语:1709 Zhongwei earthquake)
1718年 甘肃通渭-甘谷
1733年 云南东川(英语:1733 Dongchuan earthquake)
1738年 青海玉树(英语:1738 Dangjiang earthquake)
1739年 宁夏平罗
1786年 四川康定-泸定
1799年 云南石屏
1815年 山西平陆(英语:1815 Pinglu earthquake)
1820年 河南许昌
1830年 河北磁县(英语:1830 Cixian earthquake)
1833年 云南嵩明
1850年 四川西昌
1856年 四川黔江
1878年 浙江玉环
1879年 甘肃武都
1889年 新疆边境地区(英语:1889 Chilik earthquake)
20世纪
1902年 新疆喀什
1902年 吉林汪清
1906年 新疆玛纳斯
1918年 广东南澳
1920年 甘肃海原
1923年 四川炉霍(英语:1923 Renda earthquake)
1925年 云南大理
1927年 甘肃古浪
1931年 新疆富蘊
1932年 甘肃昌马
1933年 四川叠溪
1937年 山东菏泽(英语:1937 Heze earthquakes)
1944年 鸭绿江口
1948年 四川理塘
1950年 西藏墨脱
1951年 西藏当雄
1952年 西藏当雄
1955年 四川折多塘(英语:1955 Zheduotang earthquake)
1955年 四川鱼鲊
1962年 广东河源
1966年 河北邢台
1969年 渤海
1969年 广东阳江
1970年 云南通海
1973年 四川爐霍
1973年 吉林汪清
1974年 云南大关
1975年 辽宁海城
1976年 云南龙陵
1976年 河北唐山
1976年 四川松潘-平武
1981年 四川道孚
1983年 山東菏澤(英语:1983 Heze earthquake)
1984年 上海-黄海南部
1985年 云南禄劝
1985年 新疆乌恰
1988年 云南澜沧-耿马
1990年 青海共和(英语:1990 Gonghe earthquake)
1995年 云南武定
1995年 云南孟连(英语:1995 Myanmar–China earthquake)
1996年 云南丽江
1996年 内蒙古包头
1996年 长江口
1997年 新疆伽师(英语:1997 Jiashi earthquakes)
1997年 西藏玛尼(英语:1997 Manyi earthquake)
1998年 河北张北(英语:1998 Zhangbei–Shangyi earthquake)
1998年 云南宁蒗
1999年 吉林汪清
2000年 云南姚安
21世纪00年代
2001年 昆仑山口西
2002年 吉林汪清
2003年 新疆伽师-巴楚
2003年 雲南大姚(英语:2003 Dayao earthquake)
2003年 新疆昭苏
2005年 江西九江
2006年 云南盐津
2008年 四川汶川
2008年 云南盈江
2008年 四川攀枝花
2008年 西藏当雄
2009年 新疆伊犁(英语:2009 Xinjiang earthquake)
2009年 云南姚安
10年代
2010年 青海玉树
2010年 广东深圳
2011年 云南盈江
2012年 新疆新源
2012年 江苏扬州
2012年 云南彝良
2013年 四川芦山
2013年 甘肃定西
2013年 吉林前郭
2014年 新疆于田
2014年 云南盈江
2014年 云南鲁甸
2014年 云南景谷
2014年 四川康定
2015年 新疆皮山
2016年 新疆阿克陶
2017年 四川九寨沟
2017年 新疆精河
2017年 新疆库车
2017年 四川青川
2017年 西藏米林
2018年 吉林松原
2018年 云南通海
2018年 四川宜宾
2019年 四川自贡
2019年 四川长宁
2019年 四川内江
2019年 甘肃夏河
2019年 四川资中
20年代
2020年 新疆喀什
2020年 云南巧家
2020年 河北唐山
2021年 云南漾濞
2021年 青海玛多
2021年 四川泸县
2022年 青海门源
2022年 廣東惠州
2022年 四川雅安
2022年 四川马尔康
2022年 四川泸定
2023年 山东平原
2023年 甘肃积石山
2024年 新疆乌什
2025年 西藏定日
相關條目机构
國務院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办公室)
应急管理部中国地震局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应急管理部
地震和地质灾害救援司
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
自然资源部
中国地质调查局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自然资源部海啸预警中心)
地震列表
中國大陸地震列表
断裂带(德语:Liste chinesischer Verwerfungszonen)
省
四川
云南
甘肃
吉林
特區
香港地震列表
澳門地震列表
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
ICL地震预警技术系统
电磁监测试验卫星
张衡一号
张衡二号
国家级典型地震遗址
查论编文化大革命编年史前奏
中苏交恶(九评)
越南战争
中美大使级会谈
反黨小說《劉志丹》案
印尼九三〇事件
印尼反共大清洗
四清运动
枫桥经验
桃园经验
白银经验
小站经验
北大社教
三线建设
突出政治
备战指示
工交系统建立政工机关
重上井冈山
窃听器事件
改组文化部
八六海戰
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批判翦伯赞
罗瑞卿事件
苏共二十三大
1966年
与中非断交
全军政治工作会议
吳文獻事件
文化革命五人小组
二月提纲
邢台大地震
二月纪要(黑八论)
三月杭州会议
中央书记处会议
四月杭州会议
五七指示
政治局扩大会议
五一六通知
五·一八讲话
彭、罗、陆、杨反党集团
中央文化革命小组
中央专案审查小组
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
文革工作组
《横扫一切牛鬼蛇神》
清华附中红卫兵
三家村
改组北京市委
八条指示
批判乌兰夫
南京大学事件
全国高校中断招生
二炮部队成立
毛泽东回韶山
北京大学六一八事件
二月兵变
毛泽东畅游长江
三旧
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
《毛主席给清华附中红卫兵的一封信》
《炮打司令部》
《十六条》
破四旧
红八月
西纠
八二三事件
大兴事件
北京市大、中学校红卫兵联络总站
全国大串连
毛泽东接见红卫兵
关于军队院校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紧急指示
八八大案
南海英雄船
应予保护的干部名单
九·七社论
农村五条
工业六条
批判资反路线
安亭事件
《解放日报》事件
一二·三事件
六·三事件
全国大武斗
康平路事件
一二·四事件
加纳单方面断交
中央工作会议
工厂十二条
工业交通座谈会
工交十五条
工矿十条
农村十条
联动成立
孙中山百年纪念
政治局扩大会议
1967年
元旦社论
一月风暴(上海人民公社)
夺权运动
革命委员会
公安六条
军队支左
国务院业务组建立
全国大武斗
喀什武斗事件
石河子“一·二六”事件
军委八条
1967年莫斯科红场事件
揭露畅观楼事件
《出身论》
二月抗争
二月镇反
青海“二·二三”事件
军以上干部会议
抓叛徒
六十一人叛徒集团案
军委十条
三支两军
备战、备荒、为人民
“抓革命、促生产”第一线指挥部
江青“为人民立新功”讲话
揭发“伍豪”事件
新疆马明方叛徒集团案
五·一三事件
六·六通令
六七暴動
全国大武斗
重庆大武斗
泸州武斗事件
围困中南海事件
中国驻缅甸使馆遇袭事件
午門抗緬大會
沙頭角槍戰
中国驻印尼使馆遇袭事件
七·二〇事件
全国大武斗
砸上柴联司
军委办事组
揪军内一小撮
青铜峡事件
广东文革屠杀
广州吊劳改犯事件
反彭湃烈士事件
阳江大屠杀
川东杀俘狂潮
砸烂公检法
中国驻印尼使馆遇袭事件
中国与印尼断交
八七讲话
八·九讲话
点名批判
东华门事件
火烧英国代办处事件
王、关、戚事件
东北帮叛党投敌反革命集团案
坦贊鐵路
湖南文革屠杀
道县事件
邵阳县大屠杀
内人党事件
九五命令
《评陶铸的两本书》
復課鬧革命
马明方叛徒集团案
重要指示
海军积代会
革命大联合
斗私批修
五十字建党方针
《沿着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的道路前进》
1968年
中苏边界冲突
七里沁岛事件
杨、余、傅事件
云南文革屠杀
滇西挺进纵队案
赵健民云南特务案
沙甸事件
毛泽东支持美国黑人抗暴斗争的声明
全国大武斗
蚌埠、淮南武斗事件
芜湖武斗事件
宝鸡武斗事件
清华百日武斗
广西文革屠杀
南宁“四·二二”惨案
桂林武斗事件
柳州武斗事件
武宣吃人事件
打通南北航线
林昭被执行死刑
“五·一二”命令
清理阶级队伍
“七·三”布告
江西瑞金大屠杀
七·二一指示
“七·二四”布告
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全面胜利
鬥、批、改
五七干校
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
整党建党
批判黑六论
反复旧
上山下乡
1969年
廖和叔事件
中苏边界冲突
珍宝岛事件
铁列克提事件
中共九大
边坝事件
尼木事件
中共九届一中全会
“五·二二”指示
军委办事组座谈会
国际问题研究小组
人民防空
北京地下城
“七·二八”牛田洋風災
“八·二八”命令
林副主席指示第一号令
1970年
1970年通海地震
全民大练兵
一打三反(遇罗克、王佩英)
四五计划制定
全国计划工作会议
企业下放
中共中央工作会议
“共产主义自修大学”案
清查“五·一六”
北方地区农业会议
五·二〇声明
工农兵上大学
中共九届二中全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存废之争
我的一点意见
中央组织宣传组
斯诺访华
华北会议
批陈整风
1971年
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基辛格秘密访华
1971年毛泽东南巡
南昌谈话
三国四方会议
“五七一工程”紀要
九一三事件
联合国大会2758号决议
第31届世乒赛
乒乓外交
1972年全国计划会议
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分配问题的指示
外交部声明钓鱼岛属中国领土
1972年
批林整风
追悼陈毅同志大会
五七一工程纪要之披露
四三方案
尼克松访华(上海公报)
解放老幹部
中日邦交正常化
国庆社论
批判极“左”思潮
王府井“围攻外宾事件”
废除法西斯式的审查方式
国务院业务组1972年12月审干会议
1973年
新年献词
1973年全国计划会议
炉霍大地震
雅典事件
中共中央工作会议
白卷英雄
中共十大
中共十届一中全会
恢复亚运联席位
反击右倾回潮运动
批周
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
黄帅事件
云南知青暴动
外交部《新情况》第153期事件
评法批儒
1974年
西沙群岛自卫反击战
海军舰队首航台湾海峡
安东尼奥尼事件
蜗牛事件
批“黑画”运动
批林批孔
马振扶公社中学事件
《三上桃峰》事件
《园丁之歌》风波
李九莲被捕
三个世界
邓小平出席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
抓革命、促生产
风庆轮事件
政治局会议
体育革命
参加第七届亚运会
召开四届人大通知
李一哲事件
长沙决策
1975年
1号文件
中共十届二中全会
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
七五宪法
海城大地震
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运动
1975年整顿(三项指示为纲)
国务院政治研究室建立
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
特赦释放全部在押战争罪犯
批判经验主义
张志新被执行死刑
《论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
政治局会议
解放老幹部
钢铁生产计划
廣東八四海難
河南“75·8”水库溃坝
全国大武斗(镇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兵变)
第三届全运会
国务院计划工作务虚会
中共中央军委扩大会议
毛泽东关于电影《创业》的批示
评《水浒》运动
工业20条
第一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
中共中央农村工作座谈会
汇报提纲
论总纲
刘冰上书事件
打招呼会议
1976年
元旦社论
周恩来之死
第二次打招呼会议
毛主席重要指示
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
南京事件
四五运动
总理遗言案
全国计划工作座谈会
唐山大地震
“你办事,我放心”
“按既定方针办”
毛泽东之死
粉碎四人帮(上海武装叛乱计划)
揭批查
毛主席纪念堂
全国大武斗(保定武斗事件)
中共中央宣传工作座谈会
第二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
1977年(尾声)
洋冒进
两个凡是
揭批阴谋文艺
1977年全国计划会议
中共中央工作会议
中共中央军委座谈会
邓小平致信中共中央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邓小平谈话
按劳分配讨论会
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
把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进行到底
中共十届三中全会
中共中央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恢复高考)
中共十一大
中共十一届一中全会
中阿决裂
后续
七八宪法
真理标准大讨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改革开放
知青大返城
新三级
拨乱反正
揭批查运动
平反冤假错案
清理三种人
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
新启蒙运动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历史问题决议)
八二宪法
整党
模板:大模板
编年史
地方史
政治案
人物(派別、英模、中央小組、五人小組)
外交
艺术
作品
天災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題
查论编1975 ← 1976年主要地震 → 1977
2月04日:瓜地馬拉(英语:1976 Guatemala earthquake)(M7.5)†
5月06日:義大利夫留利(英语:1976 Friuli earthquake)(M6.5)†
5月29日:中國龍陵(M7.0)†
6月25日:印尼巴布亞省(英语:1976 Papua earthquake)(M7.1)†
7月14日:印尼峇厘島(英语:1976 Bali earthquake)(M6.5)†
7月26日:馬來西亞沙巴(英语:1976 Sabah earthquake)(M6.2)
7月28日:中國唐山(M7.8)† ‡
8月16日:中國松潘-平武(M6.7)†
08月17日:菲律賓莫羅灣(英语:1976 Moro Gulf earthquake)(M8.0)†
11月24日:土耳其恰爾德蘭-穆拉迪耶(M7.3)†
† 表示此次地震死亡人数超过30人‡ 表示此次地震是1976年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 表示此次地震是人工地震* 表示此次地震为群发地震,所标震级为最大地震震级
查论编文革期間主要災難地震
1966年 河北邢台地震
1970年 云南通海地震
1973年 四川炉霍大地震
1975年 辽宁海城大地震
1976年 河北唐山地震
海難
1975年8月4日 廣東海難
江淮水災
1969年 长江洪水
1975年8月8日 河南水库溃坝
风灾
1969年 七二八风灾(汕頭)
1972年 颱風柏美娜(广东)
1975年 颱風妮娜(河南)
鐵路事故
1969年 北京站列車相撞
1970年9月7日 上海铁路局23次旅客列车颠覆(貴陽)
1971年 成昆鐵路列車相撞(越西)
1971年 琉璃河站列車追尾(房山)
1973年 观音山站列車相撞(寶雞)
模板:大模板
编年史
地方史
政治案
人物
派別
英模
中央小組
五人小組
外交
艺术
作品
災難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題
规范控制数据库:各地
以色列
美国